【沪语】烈日炎炎,在没有空调的年代,老上海人都如何消暑避热的呢?
炎炎夏日
没有空调的老上海人
是如何消暑解热的呢?
一起从上海闲话中
了解老上海人的消暑路子吧~
“风凉”和“荫凉”都指凉快,为什么不叫“乘荫凉”呢?
“荫凉” 一般说“荫凉头里”,指树荫下的地方。而在老上海一般的居住环境中,可以借助的树荫有限。居民家里有电风扇的也不多,更别说空调了,所以通常的纳凉都在户外、在弄堂口、在马路边,只为了借乘一些“穿堂风”,所以是“乘风凉”。
“乘凉”=“乘风凉”吗?“乘凉”是纳凉的意思,在上海话中“乘风凉”一般是傍晚时分开始。
“乘风凉”一词,较早出现在《清嘉录》中。
《清嘉录》
《清嘉录》是清道光年间苏州文人顾禄的著作,该作品以十二月为序,记述苏州及附近地区的节令习俗。历史上,苏州与上海的关系密切,上海的一些方言用词受苏州的影响也是非常自然的。这个“乘”字,与“乘船”有类似的意思,指“搭乘”。
听听我的声音
“水门汀”是什么?
“水门汀”是英语cement的音译,指水泥地。
为什么要用井水浇水泥地呢?
以前上海人家门口的空地都是水泥地。一天下来,水泥地被太阳照得发烫,室内温度也变得很高。
在物资匮乏的年代,绝大多数上海人家都没条件接自来水管,自来水算稀罕物。于是,老上海人大多打一桶井水,浇在水泥地上消暑降温。冰凉的井水浇灭水泥地的火热,屋子很快就凉下来。
听听我的声音
晚上六点左右,家长们正忙着做饭,喊来自家小孩把席子揩一揩。盛盆热水,再滴两滴花露水,每天揩一遍,席子干净又清凉。
“揩”是什么意思?
揩是“擦”的意思,揩台子(擦桌子)、揩脱重写(字写得不好,擦掉重写)、揩面(洗脸)。“揩”字在上海话中应用广泛。
上海人为什么要每天揩席子?
除了去热消暑外,揩席子的主要目的是消灭跳蚤、臭虫。天气热,人们身上汗水多,黏在席子上容易滋生跳蚤、臭虫。虫子一口一个,成群结队,让人浑身奇痒难忍。
听听我的声音
晚饭后,老上海人都会带上竹榻,到马路边占个好位子乘风凉。凉风习习,带动树枝荡漾,形成天然的风扇。睡在竹榻上的人们一梦到天明。
“睏”是什么意思?
睏是“睡”的意思,别看这个字普通。它可有很多有趣的衍生词。
“睏失寣”——睡过头
“睏痴懵懂”——人因瞌睡而糊里糊涂的样子
“睏扁头”——白日做梦
......
竹榻是什么?
竹榻是这样的↓
以前上海很多人家的居住环境比较局促。盛夏之际,在弄堂口和马路边乘凉或过夜不失为一种经济实惠的办法。
听听我的声音
洗完澡,擦干身体,涂点白乎乎的痱子粉,阴凉又舒坦。
“搨”是什么意思?
搨是“抹、涂”的意思。它的衍生词也各有不同的含义。
“搨皮”——淘气的、捣蛋的
“搨便宜”——占到便宜
“搨鐾”—— 两相抵消
qm球盟会网站什么是痱子?
以前人们没条件天天洗澡。夏天汗水黏在身上,导致毛孔堵塞,身上就会生出红色、白色小疹子,很痒。这就是“痱子”。
痱子粉有什么作用?
“痱子粉”以滑石粉为主,可以吸去身上汗水防止生痱子。又含冰片,清新凉爽,消热解暑。
听听我的声音
上海人为什么“嗍”棒冰而不是“吃”棒冰呢?
嗍是“吮,吸”的意思。“嗍”字非常有味道。在只能解决温饱的时代,棒冰是奢侈品。大家都不舍得吃,一点点吸吮,总觉可以吃得时间长点。
除了绿豆棒冰,上海人还会吃哪些冷饮呢?
冰砖:
小冰砖 2角1分,中冰砖 4角4分
棒冰:
盐水棒冰 4分,赤豆棒冰 4分
雪糕:
小雪糕 8分,大雪糕 1角2分
刨冰:
绿豆刨冰、赤豆刨冰 1角5分
......
听听我的声音
编辑:刘旻月
音频:丁迪蒙
资料:上海话大词典(钱乃荣编著)
顾问:丁迪蒙、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
图片摄影:陆杰
制图:陈子鸣